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国际站登录注册帮助

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回暖 多场景创新加速国产化进程

时间:2024/9/13 8:17:51 来源:打印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1-4月,全球海工市场成交表现总体平稳,并未出现多大波澜。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书记于亚近日表示,今年,海工市场加速回暖,全球上半年订单金额已超过去年全年。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带来了机遇,下游需求端乐观情绪上涨。现在海工装备行业应该利用市场的景气区间,工程创新与原始创新互相支撑,提升核心竞争力;利用订单和场景创新,带动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产业链升级。

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发展迅速

上半年,全球海工市场成交订单比2023年全年订单成交金额还要多22%;海工装备价格继续增长,已接近2008年高峰时期的价格水平。

克拉克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海工市场共成交订单72座/艘,约157亿美元,尽管以数量计同比下降31%,但以金额计同比增长59%,比2023年全年订单成交金额还要多22%。

从产品结构来看,海洋油气相关装备是绝对主力。FPSO、FLNG等浮式生产装备订单活跃,除了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2艘FPSO之外,韩国三星重工获得了CEDARFLNG项目,合同金额约15亿美元,惠生清洁能源获得了1艘近10亿美元的FLNG合同。

仅仅这三艘浮式生产装备大单,成交金额就超过了百亿美元。此外,海工支持船也迎来订单潮,马尾造船获得希腊船东4+2+2艘94.76米平台供应船订单,距离该公司上一次承接海工支持船订单,已经近10年时间。

海工装备价格继续增长,已接近2008年高峰时期的价格水平。移动钻井装备和海工支持船的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均超过10%,和历史高峰水平已经十分接近。

价格增长主要受船厂供给侧紧张的影响。由于常规运输船舶市场订单依然十分火热,多数海工企业将产能留给了汽车运输船、LNG船、集装箱等市场“明星”船型,部分船厂在建船舶的交付时间已经排至2028年。有能力、有意愿承接海工订单的船厂数量十分有限。

此外,海工装备租金也持续增长,根据商业情报公司雷斯塔能源公司的预测,全球深水油气钻探的资本支出将同比增长10%,跃升至1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金额全球需求的提升及钻井平台可用性的降低共同推动日费水平和利用率延续增长趋势,截至2024年6月,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钻井平台租金指数分别同比增长16%、14%。

海上风电船舶的需求仍在增长

预计2024年到2033年,全球将新增410GW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未来,海上风电船舶市场潜力值得期待。

除此之外,海上风电船舶的成交仍然活跃,铺缆船、起重船、运维母船等各类船舶订单屡见不鲜。比利时JanDeNul集团与招商工业签订一艘“全球最大”铺缆船,载缆量高达28000吨。中远海运重工获得了丹麦船东Cadeler的一艘风电安装船订单,价值4亿美元。

近期,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2024全球海上风电报告》指出,预计2024年到2033年,全球将新增410GW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这一数据是当前全球累计装机容量的5.5倍。中国和欧洲地区仍然是最值得关注的区域,除中国外的亚太其他国家也占据重要地位。

国内方面,随着抢装潮的结束,加上风电安装船的批量交付,安装船租赁需求有所回落,新造风电安装船的订单在减少。但与此同时,铺缆船、起重船等订单需求仍在增加。

国际市场方面,韩国、越南、日本等海上风电新兴国家从“0”到“1”的需求增长将带来更多机遇。这些国家目前的海上风电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但均设定了宏大发展目标,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落地推进,船舶供应明显不足,未来市场潜力值得期待。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海上风机大型化的发展节奏太快,一些厂商已经推出20MW以上的风机,这导致了一些刚交付不久的船舶就面临技术性淘汰,船东对这一问题也表示了担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电安装船的订造节奏。

我国海工装备行业上半年成绩显著

上半年,我国船企获得多个超级大单,海工新承接订单金额是上年同期的3倍。

在全球新造船市场持续活跃的背景下,我国海洋工业发挥竞争优势增长势头强劲,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共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居全球首位。

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速回暖,上半年我国船企获得多个超级大单,海工新承接订单金额是上年同期的3倍。

海洋工程装备在海洋油气、海洋清洁能源、海洋渔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完成海上安装,大型海上风电多功能运维母船“丰华23”号正式交付,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吊装成功,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深蓝2号”实现陆地完工。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稳步发展,海洋药物研发有序推进。具有维持血脂健康水平和增强免疫力的双功效磷虾油新品发布,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顺利完成一期临床试验,“蓝色药库”开发计划项目抗乙肝病毒新药LY102获临床准入。

海洋能源、食物和水资源供给稳定增长。海洋油气增产稳产形势良好,海上风电供应平稳有序。上半年,渤海油田“旅大5-2”油田二次调整项目、恩平21-4油田开发项目相继投产,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6%、10.5%,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6.4%。“蓝色粮仓”建设持续推进,优质海产品供给稳定增长。

上半年,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平台投产,深远海养殖装备“经海七号”和三文鱼陆基循环水养殖成功出鱼,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超5%。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稳步推进,助力完善多元供水体系。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30万吨示范)项目一期工程第四条生产线调试成功,项目已具备日产12万吨海淡水的供水条件。

多场景创新打破国外垄断

未来,包括海上商业发射、海上可燃冰试采、油气市场水下生产系统的国产化等多场景创新将打破国外海工装备在这些领域的垄断。

“未来,我国海工装备将在多场景方面进行创新。”于亚表示。

例如,海上商业发射是一项“颠覆性创新”,2019年6月5日12时06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将“捕风一号”等7颗卫里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次海上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之后开启了我国海上发射的商业大幕。2024年5月29日16时12分,在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二送载火箭,搭载的“天启星难”4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8月29日,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航天公司又在山东附近海域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三)发射任务,将6颗卫星送入535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

此外,南海可燃冰试采场景也是海工装备在新领域的创新。“商业试采培育带动产业链。这种模式可以复制到海底采矿”于亚介绍说。

对于海工国产装备的创新,上海利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东宝表示,需要研究如何实现首次应用,实现风险共担,机制也需要研究。

王东宝告诉记者,中国在全球油气市场中占了重要的份额,但水下生产系统用的很少,主要原因是价格贵,因此国产化的第一个层面的意义就是价格。如果国产化价格下降,在油气开发的应用就可以得到大幅提升。第二个层面就是我国需要研制自主创新的产品。第三个层面是产业制造业如何满足国产化的需求。

王东宝认为,油气市场水下生产系统的国产化和我国大飞机是很像的。目前我国整个市场规模是不够的,国产化需要从设计源头开始做。

8月26日,中国海油集团对外宣布,在海南岛东南海域,我国海上压力最高的天然气开发井“深海一号”二期项目A12井(LS25-1-A12井)放喷作业取得圆满成功,测试产量超过预期,这也标志着我国首个深水高压天然气开发项目“深海一号”二期的所有海上钻完井作业全部完成。该项目采用“水下生产系统+浅水导管架处理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远程操控系统”的全新模式。

对于未来的海工装备系统,于亚表示,AI智能化的加入让传统装备行业发展更迅速。自然资源部盘点上半年海工数智化研究加速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成果。海洋数智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赋能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在海洋渔业领域,金枪鱼智慧渔情预报系统——海鹰AI发布,渔业大模型范蠡大模型1.0发布;在海洋油气领域,海上智能钻采平台惠州26-6安装完成,海洋油气完井工具“智慧工厂”建成投产,中海油服“海上钻井平台关键设备智能监测系统”投用;在海洋船舶领域,船舶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DMS5.0正式上线,“象群”系列智能涂装机器人正式“上岗”;在海洋探测领域,北斗水上智能感知预警系统投用,数智化海上勘测试验平台“中南院520”交付,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问世。


责任编辑:rain

本文标签: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回暖 多场景创新加速国产化进程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