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持续改善 我国工业科技制造升级趋势强劲
时间:2025/4/10 8:11:36 来源:打印
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政策托底”“双轮”驱动下,1-2月我国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
进入2025年以来,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落地,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效应不断增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1-2月,我国工业生产延续2024年四季度以来较快增长态势,多数行业和产品生产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支撑有力,工业品出口带动作用明显,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9%(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较2024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
工业持续向“新”向“好”
随着国内宏观调控、促增长政策持续落地推进,在市场呈现科技领航、消费复苏与内需驱动的趋势下,我国工业企业营收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为企业盈利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分析,当前我国市场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工业企业盈利水平较低,工业品出口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但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为实现全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开了好头,显示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我国工业企业营收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为企业盈利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付凌晖强调。
付凌晖认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人才资源优势明显,有需求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广阔增量空间,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持续显效。从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来看,各方面加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了新动能快速成长和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付凌晖认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下一步要持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向“新”向“好”发展。同时,要在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上下更大功夫,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
“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付凌晖表示。
事实上,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根据广发证券研报分析,我国经济有望重塑增长动能,2025年全年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可期。
制造业利润改善明显
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等政策作用下,我国工业企业预期改善,多数行业和产品生产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支撑有力,激发和增强了工业经济的活力和动力。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孙晓表示,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延续2024年四季度以来的较快增长态势,增速较2024年四季度、2024年全年分别加快0.2个、0.1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继续改善,利润降幅收窄,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呈现稳定恢复态势。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表示,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增速较2024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受生产较好带动,1-2月我国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高瑞东认为,从趋势来看,2024年9月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增速跌至-27.1%的低点,10月以来逐步修复,12月实现11%的单月同比增速。
于卫宁表示,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虽然边际回落,但整体上仍处在修复轨道内。在政策支持引导下,新动能相对集中的装备制造业利润改善尤为突出。从营业收入扣减营业成本计算的毛利润角度看,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0.3%,降幅较2024年全年收窄3.0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8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2个百分点,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恢复提供重要支撑。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我国工业三大门类利润增速分化,制造业是主要支撑,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利润受到“两新”政策的支撑,对产业链的影响较为广泛。
“1-2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制造业利润由降转增。”钟正生说。
3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5%、50.8%和51.4%,比上月上升0.3、0.4和0.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分析,三大指数均在扩张区间继续上行,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扩张,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产需两端扩张加快。
赵庆河介绍,在制造业领域,3月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6%和51.8%,比上月上升0.1和0.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升至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相关行业产需加快释放。
“两新”政策效果继续显现
随着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推出促消费、惠民生政策“组合拳”,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不断创新,带动相关产品所在行业及链条行业效益向好,推动工业企业利润边际改善。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反应的更多是2024年三、四季度的宏观调控效果,有改善但还没实现正增长,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有所改善。”高瑞东表示,随着“两新”政策及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继续恢复好转。
高瑞东分析,随着“两新”政策持续显效,我国工业企业利润边际改善,库存营收增速同步回升,呈现主动补库迹象,但仍需要稳增长政策持续呵护:受营业成本偏高等因素影响,工业企业利润率较低,约束工业企业利润恢复弹性;价格方面,PPI同比修复速度偏慢,等待后续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进一步调节供需关系;出口前景仍面临不确定性,需要关注后续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扩内需效果。
事实上,我国“两新”政策效果继续显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后,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推出促消费、惠民生政策“组合拳”,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有望带动消费稳定增长。
于卫宁认为,1-2月,我国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在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政策带动下,我国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0%、5.9%。其中,通用零部件制造、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行业利润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9.3%、14.1%、10.6%。
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我国多元化消费场景不断创新,带动相关产品所在行业及链条行业效益向好。其中,在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政策带动下,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1.7%。在电子、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政策惠及面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家用厨房电器具制造、家用制冷电器具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25.5%、19.9%、19.2%。
“1-2月,我国相关产品的链条行业利润较快增长,其中家用电力器具专用配件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8.4%、15.3%、9.3%。”于卫宁说。
新动能培育持续壮大
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等政策作用下,我国装备制造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工业新动能培育持续壮大。
2025年开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量延续改善势头,结构上以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制造行业带动较强,得益于“两新”政策带来的需求支撑,上游采矿利润增速回落也有助于中下游成本压力缓解。
钟正生分析,一个积极信号在于,我国工业企业库存周期再次启动,资产和负债扩张也有提速,体现工业企业预期改善。1-2月,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略高于2024年,PPI同比增速持平于2024年,利润率降幅收窄,对利润增速拖累较2024年减弱2.8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成本压力的进一步缓解。
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人士认为,1-2月,我国工业增加值超出市场预期,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达9.1%,表明科技制造升级趋势仍然强劲。1-2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2.0%,已经连续24个月保持在30%以上,工业产业结构持续向好,显示出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
付凌晖介绍,从工业来看,我国是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制造”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更是远销全球,体现了“中国工业”的强大韧性。
“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等政策作用下,我国装备制造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工业新动能培育壮大,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付凌晖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我国工业超八成行业、六成产品增长,比如在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87.8%。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达到两位数增长。在统计的623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378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0.7%。
需要关注的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智能产品不断赋能,推动新动能培育持续壮大。
付凌晖表示,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加快,引领工业经济向“新”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壮大。近年来,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成长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加速形成。
付凌晖表示,从服务业来看,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致力于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下,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好条件,人工智能领域异军突起,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向好,为产业提质升级带来了新机遇。
责任编辑:rain
本文标签:企业利润持续改善 我国工业科技制造升级趋势强劲